学术讲座【神经液体及其耦合的多模态成像】

发布者:陈希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10


时间:202473日下午14:30

地点:理工楼18号楼307

联系人:陈郁(yuchen@fjnu.edu.cn

主讲:Yunjie Tong (童云杰), Associate Professor, Purdue University, USA

主办: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

 

专家简介:

童云杰博士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2008年获得塔夫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加入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的麦克莱恩医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后来成为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讲师和助理教授。2017年,他加入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目前担任副教授。童博士的研究重点是使用多模态成像工具研究人脑功能和生理学,包括近红外光谱、MRI、脑电图和经颅超声偶极。最近,他专注于清醒和睡眠阶段的神经流体耦合。他开发了新型多模态成像技术来研究淋巴系统及其对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讲座简介:

神经液体包括血液、组织间液、脑脊液(CSF)等。在刚性颅腔内,这些液体共享一个固定的总容积,因此它们的动态波动和耦合对于确定脑血流和脑脊液流动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了脑淋巴系统在清除脑废物和防止β淀粉样蛋白()沉积方面的作用,其中脑脊液流动的动态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引入了创新的方法,通过血液振荡作为天然生物标志物来追踪功能核磁共振影像(fMRI)中的脑血流。除了广泛使用的BOLD血氧对比度,我们还探索了fMRI信号中各种生理对比,开发了新技术,通过这些非传统的内在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影响脑生理。我们当前的多模态研究包括了核磁共振影像(fMRI),近红外光谱(NIRS),和脑电图(EEG)。基于多模态技术,我们研究了脑血流和脑脊液之间的动态耦合,阐明了脑脊液流动的机制。此外,我们在清醒和睡眠阶段进行了多模态成像研究,以了解睡眠对脑淋巴系统功能的重要性。本次讲座将展示如何利用非侵入性的在体fMRI方法,结合其他成像模式,研究神经液体的影响和机制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疾病的影响。

 


友情链接:
福建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 财务处 发展规划处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