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指南

发布者:林国凯 发布时间:2014-08-16 浏览次数:2264

 


一、 学院简介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简称“光电学院”,英文为“college of Photon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缩写为“P&EE”,网站为

学院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理化科。19539月,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教学研究机构中的相应专业合并组成了福建师范学院物理学系。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系。1984年设置激光研究所,2000年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系。2002年在整合和优化原物理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激光研究所以及原校实验中心部分资源的基础上,由福建师范大学批准设置“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简称“物光

学院”)”建制。经过9年发展,物光学院在学科建设、学位点、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福建师范大学为实现新百年的重大学科调整和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科建设,2011年秋决定在原物光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并于201236进行了授牌仪式,2012331正式发文设置, 2012年5月7任命了首届党政班子

光电学院有着师生教学相长、学术氛围浓厚的优秀传统,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科研实力强大、办学质量显著、设施日臻完备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信息类工科学院。现有在职教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含:正高职称教师12人(博导8人),副高职称教师29人;博士2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人。拥有医学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其中运盛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省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级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省级三八红旗手2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首届百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学院现另聘有海外讲座教授4人,国内985大学讲座教授1人,还聘请了25位院士、专家、教授(含海外学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网络与通信工程系、光科学与技术系、光电工程与仪器系、工程基础教学部、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光电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教育事业发展部、对外合作事业部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现有光学工程福建省重点学科(入选省级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拥有“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以及设施齐全的各专业教学实验室、光电信息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实习基地等。2006年获批光学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新获批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光学),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获批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06年获批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含光学1986、无线电物理2006);获批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另有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等专业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学博士生13人,硕士生128人、本科生866人。

学院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硕果累累。多个稳定而有特色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方向正在显示其优势和实力,学院承担“973”和“863”等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课题。2002年以来,学院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二和三等奖共12项,其中“人体组织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激光医学的应用”和“基于非线性光谱成像新技术的医学无损诊断基础研究”分别获得福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学院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着紧密联系和友好合作,众多教师分别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研究;学院不定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

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建设、改革和管理,注重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融与互补,完善能力本位的结构化课程体系,积极实践大众化背景下加强质量建设的教育思想。各专业以及工程基础课教学师资结构合理,理工融合,优势互补,主讲教师素质好,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传统,在国家级及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连年获奖。2006年以来,共计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和校长嘉奖100多项。

展望未来,光电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秉承着“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校训精神,保持着“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认真实施“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满怀豪情,再铸辉煌,为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式的、富有活力的、和谐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创新型工科学院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社会进步谱写出新的篇章!

院领导简介  

院长:李晖,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光学专业和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并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Texas A&M 大学光学成像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福建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中国光学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学及成像、医学数字图象识别和物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工作,已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被SCIEI收录,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2)、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等奖励和表彰。

书记:刘舒平,男,中共党员,思政副教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2007年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校纪委委员。毕业留校先后担任教务处师资科科长,福建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海外教育学院(留学预科学院)党委书记等职。20125月起任现职。曾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福建师范大学热心支持工会工作的党政领导荣誉称号。现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专家,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理事。

副院长:李步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激光生物学报》编委,福建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2005-2007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现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合作项目1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荣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篇次,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的1项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还荣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

副院长:陈建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以交换科学家身份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访问;2010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15项;发表论文125篇,被SCI收录63篇次,EI收录89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3本专业著作编写工作,主讲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Optics Express》、《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和《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2007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8年获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和福建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被授予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0年获第七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副院长:吴怡,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福州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0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电子学会理事。为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

副书记:朱瑞荣,男,19659月生,莆田市人;中共党员,思政讲师,现为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1989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留校在物理系担任政治辅导员,1992年秋起任系团委书记,长期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过校团委常委、系党总支委员。200010月,任学校水电中心主任;20037月任后勤集团办公室主任,20048月聘为后勤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运输中心主任,20049月后勤服务集团首届一次职代会选为集团工会主席;200511月起任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副书记,20125月任现职。1993年教师节评为92学年度校思政工作先进个人,19982月被省教委、团省委授予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评为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管理育人先进个人;20116月授予福建师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112月评为福建省2012年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二、 专业简介

网络工程专业隶属于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网络工程系。该系目前拥有19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5人、助教(硕士)1人、高级实验师2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6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应用的普及,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网络工程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网络工程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鉴于此,我院于2003年申报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并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40-60名。

结合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要求及本专业教师的技能优势,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办学特色是:

本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嵌入式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通讯网及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和系统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的性能评价、网络设备开发及网站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网络安全防护和性能分析、网络通讯相关设备的研发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基本规格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应具有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良好的道德品质);

2)文化素质(了解人类的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

3)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精神);

4)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及对紧张工作的适应性);

5)业务素质(工程与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方法与持续发展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

2、应掌握以下知识:

1)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

2)具有现代电子技术基础、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

3)掌握计算机及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基础知识;

4)掌握网络协议、原理、网络信息传输、交换等理论知识。

3、应具有以下能力:

1)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2)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基于嵌入式的网络通讯设备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的能力;

5)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6)表达思想,撰写论文及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

7)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8)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4年。总学分161学分,总课时2676学时,其中专业讲授1886学时,实践790学时。学生可在3-6年修满161学分以及素质拓展模块15分,完成学业方可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1、采用课堂教学、科研活动和实践教学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

2、从二年级开始,有条件地逐步实行导师制和导生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指导,包括学生选课、考研、课外科技活动、论文选题等。

3、本培养方案虽然是为培养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但所设置的基础课几乎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课程设置符合“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4、课程设置既包括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入学考试课程,以满足本专业学生考研的需求;又涵盖社会需求较大的课程知识,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就业需求。

5、强调基础性、突出个性,注重实践教学,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五)课程设置

1. 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

课程模块

学分数

公共课程( 28 %

思想政治理论模块

14

大学外语模块

16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大学体育模块

4

公共选修

8

小计

45

专业课程(58.3 %

专业基础

44

专业方向

50

小计

94

实践性环节(13.7 %

专业见习

2

专业实习

6

毕业论文/设计

6

网络系统集成实训

2

下一代网络技术实训

1

无线网络实训

1

网络程序设计实训

2

移动通信实训

4

小计

22

总计(100%

161


 

2.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六)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介绍

1、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

《现代电子技术》(上)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体系,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本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相关领域中的内容,以及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教材为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课程内容,建议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主要的参考书:

1、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陈洪亮等,《电路分析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FLOYD,《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现代电子技术》(上)课程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3+1学时,总学时数:64(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数:4。教师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本门课程实际理解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把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课程作业题量一般。考评可灵活采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形式。闭卷部分的考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等,题型可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等多种形式。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10%、实验报告占10%、期中考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现代电子技术》(下)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理论课,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由各种逻辑门电路、数字集成电路构成的基本电路,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电路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信号与系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分析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学习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等;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适当增加与课程有关的实践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三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4个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安排5个验证性实验,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matlab仿真软件加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坚持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的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答疑。

第四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复习与作业,每一章都有作业,作业由教师统一布置,每次课后都布置作业。布置综合性作业两次。学期中进行半期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在课程进行的后半段,安排课程研究性作业一次,或者阅读学术杂志后写读书报告并安排课堂谈论发言。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为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1)单项选择题;(2)填空题(5)计算与分析题;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的程度;考查学习者理解信号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的能力素质;考查学习者应用信号与系统的课程学习内容对各种系统进行分析的技能方法。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不过,考卷中有90%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第五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瑞主编的《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3版)》,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 A.V.  奥本海娒著, 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2.郑君里、杨为理、应启珩,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管致中、夏恭恪,信号与系统(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C语言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性质:必修课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研究C语言基本知识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并采用C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专业课程,内容包括C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结构、各种语句、函数、预处理、文件,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知识的应用等知识。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受到严格、系统的训练,初步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为后续的Visual C++、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概念,通过学习用C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初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程序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本课程针对一年级学生初始接触程序设计概念的特点,结合C程序设计语言,通过列举大量的应用实例,初步系统地介绍面向过程、面向模块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机实践,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

1  了解C语言的发展过程、特点,本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  理解C语言及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3  学会使用C语言的数据类型、控制语句、函数定义与调用、预处理命令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

4  掌握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这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程序设计实践;

5  学会运用C语言进行较复杂的程序设计,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强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教材: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

[1] 苏小红,《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苏小红,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美)科汉,《C语言程序设计》(英文版·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何钦铭,颜晖,《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颜晖,《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操作系统》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硬、软件资源越来越丰富,用户也要求能更方便、更灵活地使用计算机系统。为了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及方便用户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已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操作系统实现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阐述如何对计算机系统中的硬、软件资源进行管理,使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地、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服务质量。

《操作系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和模型,从资源管理的角度领会操作系统的原理、功能和实现技术。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汤小丹,梁红兵等编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谭耀铭编《操作系统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许曰滨,孙英华,韩新霞编《操作系统概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3、孟静编《操作系统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课时计划是每周3个学时。鉴于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中的进程与存储管理示例、文件,设备管理示例以及面向对象操作系统的设计三章内容不作要求,教师可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本课程特别要求对操作系统中各种概念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每一章节后面与分析有关的作业,对与编程有关的作业应当着重分析讲解。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简答题;(5)计算编程题。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对操作系统管理功能的分析能力;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考卷中有75%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

《数据结构》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数据结构》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要涉及到数据的表示及数据的处理,而数据表示及数据处理正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方面的课程打下了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训练。因此,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据结构》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和上机实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对象的特性,数据组织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参与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离散数学等课程。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严蔚敏、吴伟民编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 许卓群等编 《数据结构与算法》(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大有、唐海鹰等编 《数据结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孝凯等编《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计划理论学时为48学时,计划实验学时12学时,具体各章的理论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本章主要从概念上讲述什么是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相关的术语以及算法的概念。

重点: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认清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的相互联系的实质,掌握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术语。

难点:掌握算法的概念和特性及算法的分析。

第二章  线性表 (4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和典型算法。

重点: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掌握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及在这两种存储结构上的典型算法插入算法和删除算法。

难点:能够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了解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掌握集合的两种存储结构下的运算。

第三章  栈和队列 (4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操作受限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和典型算法及其结构特性。

重点:认清栈和队列与线性表的关系,理解栈和队列的结构特性,掌握栈和队列的典型操作;能够用栈完成数制转换,表达式求值。

难点:理解栈与递归的关系,能够用栈解决递归问题;掌握循环队列设置和运算。

第四章 串(2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另一种受限线性表串的逻辑定义及其基本操作。

重点:掌握串的七种基本运算的定义,利用这些基本运算来实现串的其它各种运算的方法;掌握在顺序存储结构上实现串的各种操作的方法;

难点:KMP算法, NEXT函数和改进NEXT函数的定义和计算。

第五章 数组和广义表 (2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数组和广义表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和典型算法及其结构特性。

重点:数组在以行为主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矩阵实现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广义表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学会广义表的表头,表尾分析方法;

难点:稀疏矩阵的两种存储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三元组表示稀疏矩阵时进行运算采用的处理方法;广义表的递归算法。

第六章  树和二叉树 (8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操作树和二叉数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和典型算法及其结构特性。

重点:理解树的逻辑结构,掌握树、二叉树的概念术语,认清二叉树的性质并会证明;重点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操作及该操作的应用;理解线索化的含义,掌握线索化二叉树的方法。

难点:理解树和森林同二叉树的关系,掌握树、森林向二叉树的转换;了解树的存储结构;掌握Huflman树及其编码应用问题。

第七章  图 (8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图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和典型算法及其结构特性。

重点:理解图的逻辑结构,掌握图的两种储存结构;弄清图相关的术语和概念;掌握图的两种遍历方法。

难点:认识图的连通性问题,掌握最小生成树,DAG图,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的应用意义及其算法实现。

第九章  查找 (8学时)

本章讲述了各种查找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重点:理解查找的概念,掌握顺序表的查找,有序表的查找(折半查找),索引顺序表的查找,二叉顺序树的查找及增删操作,平衡二叉树的增删操作,B树的查找和增删操作,理解哈希表的相关知识。

难点:并初步分析上述查找算法的时间性能。

第十章  排序 (8学时)

本章讲述了各种排序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重点:认识排序的意义,掌握插入,交换,选择,归并,基数五类排序的典型算法。重点掌握shell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

难点:认识各种排序分化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能够具体的选择适合的排序方法。

第十一章 外排序(1学时)

第十二章 文件(1学时)

实验由于学时的限制,无法完全在实验室完成,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完成,实验课时间为验收时间,要求每人必须完成必做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为每一章的作业是由教师自行编制的练习题,与编程有关的作业应当着重分析讲解。作为必修课,要求每章布置一次作业,总作业次数10次左右。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

一、 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二、 填空题(12小空,每空1分,共计12分)

三、 判断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四、 综合题(3小题,共计19分)

五、 算法设计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对运用数据结构知识进行算法设计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考卷中有75%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和平时练习紧密关联。

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期末考试成绩,占整门课程考试成绩评分的 6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15%,平时作业情况占 10%,期中成绩占10%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网络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清楚地了解指令和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如何流动的。通过了解计算机中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原理和逻辑实现,掌握设计简单计算机系统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三部分 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第四部分 教学用书及学习参考书目

计算机 组成原理(第四版),白中英,科学出版社,20097月出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月出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 ,王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月出版

《计算机网络》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及目标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体系构架及相关的网络协议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的作业和实验能力培养,部分作业可以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可以是无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和研究性作业,主要是教师提出的与实际工程问题接近的练习,要求学生自行完成。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考查学习者查阅资料的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为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题目类型:(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名词解释题(4)简答题(5)计算题(6)设计题;

整个教学过程由授课、作业和实验三个环节组成。作业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考试占70%

第五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月出版的、由冯博琴主编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精选)《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参考书建议采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尹建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月第1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水平。这些基本的数据库理论和概念包括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数据查询方法、优化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理论等。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技术和方法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保护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等,并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其查询操作。3)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要求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要求开展一些实际应用研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课后练习。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春葆、曾平编著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应用教材,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 萨师煊,王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健沛.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 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 KorthS. Sudarshan. 杨冬青,唐世渭等译. 数据库系统概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 Hector Garcia-MolinaJeffrey D. UllmanJennifer Widom. 杨冬青,唐世渭,徐其钧等译. 数据库系统实现.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 章立民. 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完全实战.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全书分为3部分:第1章~5章介绍数据库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概述、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和数据库设计;第6章~第18章介绍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方法,主要包括SQL Server2000系系概述、创建和使用数据库、创建和使用表、Transact-SQLSQL高级应用、索引、视图、数据库完整性、存储过程、解发器、SQL Server2000的安全管理、数据备份与还原、数据转换;第19章~第21章介绍VB6.0环境下开发SQL 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VB与数据库、使用DAO操作数据库、使用ADO操作数据库。使读者可以充分利用SQL Server 2000平台深刻理解数据库技术的原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四部分  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2+1个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本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应用。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答疑。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2、考试时间:120分种。

3、考试方式:

采用闭卷+笔试的期终考试、实验考核和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和实验报告)相结合方式评定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其中,平时成绩为10分,实验考核为20分,期终考试卷面为70分。

4、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设计题、综合题等。

⑴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⑵填空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别与理解程度)

⑶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⑷设计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会程度)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要求学生:

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能比较熟练地用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环境visual c++的使用。

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前,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教材:

郑莉 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郑莉 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参考书:

1.陈维兴 编著,《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谭浩强 编著,《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作业以教材各章后的练习题为主,主要是概念题和编程题。作为选修课,要求只就重要章节布置作业,作业次数5次左右。作为必修课,要求只每章布置一次作业,总作业次数10次左右。

作为选修课,本课程不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最后成绩由平时作业和上机成绩(40%)+完成一个综合编程题(60%)构成。作为必修课,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题题型分布如下:

一、概念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

二、编程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四、编程题(110,23题每题15分共40)

《软件工程》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性质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二、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工程的概念、技术与方法,包括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模型、团队开发、计算机系统工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并适当介绍OOA/OODUML、软件复用、构件技术等高级技术。

三、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体系,了解工具对实现软件工程的作用,领会一些分析与设计原则的意义,能借助CASE工具、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实施跨越软件生命周期的完整开发。

四、先修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或数据库技术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教材:选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月出版的、由美国Stephen R. Schach编写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和传统的方法》(英文版第7版),英文原名:Object-Oriented Class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Software EngineeringIan Sommervill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

2、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Roger S.Pressman著,梅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9

3、基于重用的软件工程——技术、组织和控制,Hafedh Mili 等著,韩柯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一、Course Overview 0.5 lectur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methods of studying are introduced.

二、Scop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1.5 lecturesunderstand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echniques for software production must be cost effective and promote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software production team.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is stressed throughout the book, starting with this chapter.

三、Software Life-Cycle Models 2 lecturesemphasi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software life-cycle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chapter. These include the evolution-tree model, the waterfall model, the rapid-prototyping model, the synchronize-and-stabilize model, the open-source model, the agile process model, the spiral model,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iterative-and-incremental model. To enable the reader to decide on an appropriate life-cycle model for a specific project, the various life-cycle model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四、The Software Process 2 lecturesunderstand

The emphasis in this chapter is on the Unified Process, currently the most promising wa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Agile process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gaining in popularity, are also treated in detail. The chapter concludes with material on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五、Teams 2 lecturesemphasis

Todays projects are too large to be completed by a single individual within the given time constraints. Instead, a team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collaborate on the project. The major topic of this chapter is how teams should be organized so that team members work together productively. Various ways of organizing team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democratic teams, chief programmer teams, synchronize-and-stabilize teams, open-source teams, and agile process teams.

六、The Tools of the Trade 1 lecturesknow

A software engineer needs to be able to use a number of different tools, both analytical and practical. A variet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

七、Testing 1 lectures know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underlying test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test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each workflow of the software life cycle is deferred until Chapters 10 through 15.

八、From Modules to Objects 2 lecturesunderstand

This chapter give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classes and objects and why the object-oriented paradigm. The concepts of this chapter are utilized in the rest of the course, particularly Chapter 10, Requirements; Chapter 12,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Chapter 13, Design, in which object-oriented design is presented.

九、Reusability and Portability 1 lecturesknow

It is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write reusable software that can be ported t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hardware. The first part of the chapter is devoted to reuse. Portability is the second major topic. A recurring theme of this chapter i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achieving reusability and portability.

十、Planning and Estimating 1 lecturesknow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is given. The material of this chapter is utilized in Chapters 11 and 12. Different estimation techniqu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chapter.

十一、Requirement 4 lecturesemphasis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requirements workflow. The aim of this workflow is to determine the clients real needs. Various requirements analysis techniques are examined.

十二、Classical Analysis 4 lecturesemphasis

The classical approach is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Three basic approaches to specifications are presented: informal, semiformal,and formal. Instances of each approach are described. Techniques described in depth an illustrated by case studies include structured systems analysis, finite state machines, Petri nets, and Z. A comparison of the various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十三、Object-Oriented Analysis 4 lecturesemphasis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is a semiformal analysis technique for the object-oriented paradigm. In this chapter, we pointed out that a number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are used for structured systems analysis, all essentially equivalent. Similarly, well over 60 differ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OOA. Again, all the techniques are largely equivalent.

十四、Software Design 4 lecturesemphasis

In this chaptere, a variety of design techniques arre compared, including calssical techniques like data flow analysis and transaction analysis as well as object-oriented desig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object-oriented design, including case studies. Again, the emphasis is 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十五、Implementation 4 lecturesunderst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Areas covered include implement- ation, integration, good programming practice, and programming standards.

十六、Postdelivery Maintenance 2 lecturesknow

Topics covered in this chaptere include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of postdelivery maintenance. The management of postdelivery maintenance is considered in detail.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本课程安排在三年级,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项目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工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科学的工程概念。本课程特别强调研究性教学,教材中设计了多个模拟项目,并组织一定数量的课堂讨论。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课程采用黑板、电子文档投影、课堂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本课程强调理解与分析,掌握必要的CASE工具,最后通过几个模拟项目的演练完成全部的教学活动。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将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部分重点安排几次作业,并在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模拟项目设计(即综合大作业)

考核评价采取考试、平时成绩(含作业与常规实验)与模拟工程项目设计(设计性实验)结合,比例为30:10:60

2、专业方向课

1)计算机网络与技术方向

Internet协议分析》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Internet协议分析》课程是关于计算机网络主流技术的一门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与技术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

Internet协议分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Internet网络的协议和主流技术,包括Internet网络的组成、体系结构及协议、广域网络互连技术、网络通信协议编程与应用等。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Internet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组建局域网和接入Internet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通信协议开发与应用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Internet协议分析》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现代电子技术(上)、现代电子技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通过52学时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Internet相关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要切实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重分析与网络编程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罗军舟等编著,《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月出版,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刘志华 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计算机网络》,冯博琴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张长富等译:《TCP/IP协议原理与应用(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网络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网络操作系统》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Windows用户管理、Windows网络管理和活动目录三个方面的知识的相关问题,掌握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配置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Server版本的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管理和网络服务功能配置各种常见的网络服务器,同时能够理解和熟练应用活动目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网络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是:本课程的总课时计划为48课时。其中讲授部分32课时,实验部分16课时。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吴怡编著的《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与应用》第2版,网络工程专业教材,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的参考书:

6、 刘永华主编的《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操作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出,2007

7、 张浩军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管理与配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系统地讲述了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应用。全书共分为三篇,第1篇介绍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为第1章,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网络管理的功能及标准、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及主要功能。第2篇介绍如何创建和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工作组网络和域模式网络,其中包括:第2章介绍如何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第3章介绍如何创建与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工作组网络,内容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工作组网络的介绍,配置和管理网络硬件及网络组件,创建工作组网络及如何管理工作组网络的资源;第4章介绍如何创建与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域模式网络,内容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域模式的介绍,Active Directory服务,如何创建Windows Server 2003的域,如何创建及管理域用户域组及如何实现组策略;第5章介绍Windows Server 2003的文件管理和磁盘管理,内容包括NTFS文件系统及NTFS权限设置、磁盘管理、磁盘整理、磁盘配额、磁盘的备份与还原等功能,还介绍了如何创建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实现对网络上的文件的方便访问;第6章介绍如何安装和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上的打印服务;第7章则介绍Windows Server 2003在性能监测、容错、备份和故障恢复上的功能。第3篇介绍如何配置和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的网络服务,其中包括:第8章介绍如何创建和管理DNS服务;第9章介绍如何创建和管理DHCP服务;第10章介绍如何创建和管理WINS服务;第11章介绍如何利用IIS 6.0 创建和管理WebFTP服务;第12章介绍如何安装和配置Email服务;第13章介绍如何创建和管理终端服务;第14章介绍如何创建及管理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

Web程序设计(.net方向)》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WEB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它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维护、电子商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型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门课分为理论和实践2个环节,于一学期内学完,共4个学分,48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为32学时,实践学时数为16学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ASP.NET这种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可以利用ASP.NETWEB服务器上创建中小型应用程序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选用《Web程序设计--ASP.NET实用网站开发》,作者: 沈士根、汪承焱、许小东,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98031

配套:Web程序设计--ASP.NET上机实验指导,作者: 沈士根、汪承焱、许小东,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01250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说明

本课程总计划学时32+16学时,主要采用讲授加实验的方式完成教学。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说明

1、课程作业主要采用实践作业为主,结合各单元完成对应的课后习题

2、考核方式以综合课程设计为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上机考试方式

成绩评定法:平时占50%,期考或者综合设计占50%

《算法设计与分析》

一、课程概述

算法设计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硬件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算法设计。算法设计既是软件设计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软件工程师所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知识。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在培养和培训学生学会经典算法方面的知识与应用,因此它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高等数学、组合数学。

二、课程目标

1.  知道《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 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尤其是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3.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和证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 掌握常用的经典算法,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时对算法设计的重视,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软件设计实践中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限选课。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3课时,共48课时。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几种组织方式灵活组合,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

1、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

3、 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 教材与参考书目

《算法设计与分析》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选用普通高校教材或选用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教材(含教育部推荐教材)。如:

原福永等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吴中福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卢开澄 . 计算机算法导引:设计与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S . Baase . 计算机算法:设计和分析引论 . 朱洪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Bruno R . Preiss数据结构与算法 . 胡广斌等译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六、课程评价

1、 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2、 考试时间:120分钟。

3、 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4、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5、 建议题型比例

6、 计算题20%;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函数12%;根据给定的算法求出问题的解8小题48% 综合分析题20%

7、 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

8、 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递归方程的能力)

9、 例:给定一个递推方程,要求求解后用O、θ、Ω表示。

B.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函数:(着重考查学生对简单算法的理解程度)

例: 给定一个具体的算法,要求写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函数。

C.根据给定的算法求出问题的解:(着重考查学生对经典算法的理解程度)

 例:用LC分枝-限界法求解带限期作业问题。

D.综合分析题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掌握程度)

 例:画出定长解的0/1背包问题的状态空间树,并列出所有可能的解。

《网络多媒体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结合起来,使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制造,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网络多媒体技术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一门选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刘甘娜编著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各种参考文献。

1、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其应用 钟玉琢、蔡莲红、李树青、史元春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2、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何圣静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三章 媒体素材制作与处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与视频等素材的制作与处理。

第一节 文字素材制作

一、文本文字与图像(或图形)文字

二、文本文字的编辑与排版

三、美术字制作

四、文字非键盘输入法

第二节 音频素材制作

一、使用音频处理软件制作音频素材

二、Cool Edit 2000音频编辑软件

三、录制声音

四、制作特殊音效

五、噪音处理

第三节 图像素材制作

一、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二、专业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介

三、Photoshop主界面

四、图像编辑、处理

五、图层/路径/通道

六、滤镜

七、图像素材制作事例

第四节 动画制作

一、中文版Flash MX基础知识

二、Flash工具箱与功能面板

三、Flash图层与帧

四、Flash元件、实例和舞台对象

五、Flash动画制作入门

六、Flash引导动画、遮罩动画与逐帧动画

七、Flash添加声音效果

八、Flash交互动画制作

第五节 视频素材制作

一、视频信息的获取

二、视频信息压缩/解压缩

三、视频的技术参数

四、视频文件格式

五、视频素材制作

第四章 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原理、脚本设计和创意设计及人机界面的交互设计等。

第一节 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原理

一、多媒体应用软件工程化设计概述

二、螺旋模型工程化开发各阶段工作任务

第二节 多媒体应用系统项目规划

一、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选题规划

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内容设计规划

三、多媒体应用系统的结构设计规划

第三节 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脚本设计和创意设计

一、多媒体脚本设计

二、创意设计

第四节 人机界面设计

一、多媒体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二、认知心理学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三、界面设计与实现

四、人机界面设计的评价

五、人机界面的研究与发展

第五章 多媒体/超媒体创作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掌握使用多媒体/超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制作课件。

第一节 创作工具概述

一、多媒体/超媒体创作工具的功能与特性

二、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

第二节 基于流程图的创作工具Authorware

一、Authorware功能特点

二、Authorware编辑主界面

三、Authorware创作步骤

四、Authorware编程

五、Authorware应用程序打包

第六章 VB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掌握使用VB制作课件。

第一节 VB简介

一、简介

二、VB功能特点

三、VB开发应用程序基本方法

第二节 VB基础知识

一、VB编程基础

二、VB文件类型

三、VB运行环境、安装与启动

第三节 VB多媒体编程环境

一、Windows操作系统的多媒体支持

二、媒体控制端口和API函数

三、VB编程主界面

四、VB多媒体应用程序的设计步骤

第四节 VB应用程序用户界面设计

一、多媒体图形用户界面

二、用VB设计多媒体图形用户界面的窗体与控件

三、菜单设计

第五节 VB多媒体程序设计

一、图形和图像的VB编程设计

二、数字音频设计

三、动画编程技术

四、VB视频播放技术

五、VB多媒体系统设计示例

六、VB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方法小结

第七章 网络多媒体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制作网页,建立网站。

第一节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局域网LAN

二、远程计算机网络

三、国际互联网

四、多媒体网络特性与传输技术

五、多媒体网络的典型应用

六、多媒体网络现存的问题

七、多媒体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多媒体素材制作与播放

一、使用HTML编辑器制作文字

二、网络声音文件制作与声音播放

三、网页图形、图像制作

四、网页视频和动画的制作与播放

第三节 多媒体网页制作与网页制作工具

一、网页的表现方式与动态技术

二、网页制作方法

三、常用的网页制作工具

第四节 建立网站

一、建立网站的可行性

二、制订实际可行的网站规划

三、收集资料

四、制作主页

五、发布网站

六、网站维护、运行

七、网站的价值评估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研究性教学与课堂表现。由教师统一布置的课外作品12次。在课程进行的后半段,安排课程综合性多媒体设计作业一次。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每三到四个同学自由组合成一个开发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开发任务,最后提交小组开发的多媒体作品。成绩评定综合考虑作品的等级及学生在开发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工作完成情况而定。

本课程作品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各种多媒体基本元素的采集、处理,了解多媒体系统开发步骤、设计流程,利用多媒体集成软件开发多媒体软件。

《网络信息安全》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是相关计算机专业中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任务给出了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理论知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安全框架及其相关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和基本知识。通过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安全服务和多种实现机制的较为完整的介绍,以及通过进行相应的实验,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并掌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方法、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框架、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及其实现机制。

     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概述,信息安全概念、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访问控制技术,包括自我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 防火墙技术,包括防火墙概述、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体系结构、防火墙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网络扫描技术,包括扫描器、扫描的类型、常用扫描工具;网络监听技术(包括监听原理与手段);VPN虚拟专网技术,包括VPN概念、常用VPN协议(包括PPTPL2FL2TPIPSecMPLSGRESSL等)、VPN技术的发展、VPN应用等;、系统安全技术,包括安全漏洞概述(包括概念、类型、成因与利用等)、操作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概念(主要Windows安全)、安全威胁等)、 数据库安全(包括数据库面临的安全威胁、安全特性、安全模型、安全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与策略等);应用安全技术,包括WEB站点安全威胁与防范、电子邮件安全技术(包括S/MIMEPGP等、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包括PKI/PMISSL等)、应用编程安全等;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包括常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法、磁盘阵列技术(Raid)、双机热备技术、灾难备份策略。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1. 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涉及的概念讲解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实例,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该课程应配合相应大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简单的网络建设。

2. 推荐教材

      《信息系统安全教程》 张基温 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与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王常吉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信息安全教程》 王宝会  电工工业出版社

3.参考的教学资料

  《信息安全原理与实践》 Mark Stamp 电子工业出版社

  《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 熊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纲要及要求(总共48学时)

《网络管理与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网络管理及性能评价》课程,是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对现在的网络管理技术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讲解。

《网络管理及性能评价》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管理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构成、工作原理、实现方式;了解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网络管理协议,具备一定的实际网络管理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网络管理及性能评价》课程是应用性学科,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分析等。《网络管理及性能评价》介绍现在流行的网络管理技术,分析其相应的原理;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要通过实践把这些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际网络的管理上。讲授本课程需把握的是整个课程内容实践性,而非简单的理论描述。因此只有做到“原理清晰”、“注重应用”才能保证授课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5月出版的,由云红艳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精选)>> 作者:杨云江,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月。

2<<计算机网络管理理论与实践教程>> 作者:蒋建春,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网络管理及性能评价》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安排在高年级。授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每周3学时,如何在一个学期内从原理与实践两个方面使学生对现在流行的网络管理技术都有所了解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主讲老师掌握好课程的进度,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安排,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

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讲授、课后项目设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占 40%, 期末考试占 60%

期末考试 :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闭卷考试题目类型:(1)概念或词语解释 ;(2)选择题;(3)真空题;(4)简答题;(5)分析题。本课程考试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应用网络管理的能力;考试内容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适当关注当前网络管理的发展动态。

C++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C++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使用C++语言进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要求学生:

了解基于C++语言的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能比较熟练地用c++语言进行一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环境visual c++的使用。

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前,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

第二部分:教材与学习参考书

教材:

郑莉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郑莉 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参考书:

1、黄维通 编著,《Visual 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燕编著,《面向对象的理论与C++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计划理论学时为32学时,计划实验学时32学时,具体各章的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教学重点:C++的特点,C++程序结构特征分析,Visual c++ 集成编程环境。学时分配:4 学时。

第二章C++简单程序设计:教学重点:数据对象 ,数据类型,表达式 (掌握其概念与语法)。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数据类型,表达式中的算符优先级。学时分配:4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上机掌握C++的基本数据类型,表达式和不同数据类型间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函数:教学重点:函数声明和函数调用的语法和用法,递归程序设计技术及其应用,数据作用域。教学难点:函数调用的三种参数传递方式,递归的概念和递归函数设计,函数重载的概念,变量的存储类别。学时分配:4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上机和习题掌握C++的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第四章类与对象:教学重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类和对象声明的语法,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作用,友元的概念及应用。教学难点:对类的理解以及类类型的应用,复制构造函数,this指针。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上机和习题掌握C++的类的定义,构造函数的编写及运行机制,对象的创建和使用方法。

第五章C++程序的结构:教学重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if语句 ,各种循环语句。教学难点:if语句的嵌套结构,三种循环语句的异同点,各种语句和程序结构的综合应用。学时分配:4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习题掌握C++的三种程序结构的使用方法。

第六章数组、指针与字符串:教学重点:数组的定义和数组元素引用,字符串及字符串操作类函数,指针的概念,指针运算,内存操作类函数。教学难点:多维数组的应用环境,数组和循环结构的综合应用,指针概念的建立,指针和数组的关系,利用指针进行动态存储分配。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上机和习题掌握C++的数组、指针和字符串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第七章继承与派生:教学重点:继承的概念,派生类,继承方式和访问权限。教学难点:继承方式,继承技术的应用。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第八章多态性:教学重点:运算符重载,虚函数,抽象类。教学难点:多态性的概念,运算符重载,虚函数的使用。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实例、上机和习题掌握C++的函数和运算符重载,虚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第九章群体类:教学重点:函数模版与类模版。教学难点:函数模版与类模版的正确使用。学时分配:4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例掌握函数模版与类模版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第十章C++输入、输出流:教学重点:文件的基本概念,文件流类,文件对象及基本操作。教学难点:对文件流类的主要属性的正确使用,文件流类和i/o流类的关系。学时分配:4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例掌握C++文件的输入输出的使用方法。

第十一章Windows程序开发概述:教学重点:visual c++应用程序框架及交互界面的开发。教学难点:MFC应用程序框架,MFC类层次。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实例学习使用MFC编写应用程序的方法。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本课程作业以教材各章后的练习题为主,主要是概念题和编程题。作为选修课,要求只就重要章节布置作业,作业次数5次左右。作为必修课,要求只每章布置一次作业,总作业次数10次左右。

作为选修课,本课程不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最后成绩由平时作业和上机成绩(40%)+完成一个综合编程题(60%)构成。作为必修课,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题题型分布如下:

一、概念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

二、编程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四、编程题(110,23题每题15分共40)

2)通信网络与技术方向

《通信网基础》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性质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二、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通信运营商建设和管理的各类公用通信网,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网、数据网、互联网、传送网、接入网和软交换网络;同时讲述了电信网支撑技术:公共信道信令网和IP信令网技术,数字同步和时间同步网技术,网络监控和管理技术;讨论和分析了通信网络的结构、接口、协议和组成,并对通信网进行理论和性能分析,介绍了图论和排队论在网络分析中的应用,也对下一代交换网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三、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通信基础知识、概念及构成要素;掌握公共信道信令的主要特点,了解No.7信令系统基本功能结构及其组网原则;掌握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以及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建立现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的整体概念和掌握其间的相互关系;各种网络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是如何演变的,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教材:选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月出版的、由唐宝民和江凌云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通信网技术基础》,该书适用于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和信息工程专业“通信网基础”课程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加西亚,通信网:基本概念与主体结构(2),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ISBN730209604X

2、杨丰瑞,通信网络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7ISBN7115134499

3、陈德容、刘永乾、蒋丽,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521760

4、尤克、黄静华、任力颖、吴佳欣,通信网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ISBN978-7-111-24723-4

5、(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性能通信网络(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ISBN7-111-07849-7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本课程安排在三年级,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安排常规作业的同时,也将组织学生完成1篇课程论文,及时跟踪当前通信网的发展态势,力求使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现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并对新一代网络也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将在通信网概述、传送网、接入网、同步网、信令网、软交换网及通信网理论分析部分重点安排几次作业,并安排1次能够强化学生对当前通信网发展态势的课程论文写作。

考核评价采取课程论文加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比例为90:10

《通信原理》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专业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电路、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等课程为先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现代通信技术、FPGADSP等奠定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起下的关键作用。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信息传输的过程为主线,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基本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沿着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主线,主要学习各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把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贯穿始终,课程目标是结合实际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通信的基本理论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对通信专业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选用樊昌信先生的通信原理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本书是在收集并掌握了大量的《通信原理》(樊昌信,第1~5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教材使用反馈信息后,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在总结的基础上,由樊昌信教授独立编写的,这样体系、内容等的设计更为合理,更贴近目前高校对通信原理教材的实际需求。

参考书:

1《通信原理》,樊昌信,第六版,国防工业出版社

2《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纲要及要求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说明

本课程总计划学时58,其中教授课时为48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2-3次习题课,以多媒体教学进行高效和大信息量的讲授。并且安排10学时的实验课程,为学生对通信理论知识提供更为直接的学习机会。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说明

1、此课程属于原理性课程,每次课(2-3节)后的作业量约为4-7题;

2、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作业和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成绩评定法:平时占20%,实验占10%,半期考占20%,期考占50%

《无线网络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无线网络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技术方向的选修课。

该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和无线城域网(WMAN)的原理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1)较为深入地了解无线网络的标准及技术细节;(2)获取有关无线网络安装、使用及故障排除的知识和技能;(3)学会如何解决在具体实现无线网络时出现的问题,包括在工作区域内对信号传播的影响问题、设备互操作性问题及其他问题;(4)将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大化。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1部分 无线网络结构

学习无线网络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通过OSI七层网络模型和相关协议进行学习,重点学习与无线网络关系最紧密的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包括IP寻址、路由、链路控制和媒体访问。物理结构则重点学习无线网络的拓朴结构和硬件设备。

2部分 无线通信

学习无线通信和红外通信基础知识。包括,RF频谱、扩频传输、无线复用和多址接入技术、数字调制技术、RF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超宽带无线电、MIMO无线电、近场通信、红外光谱、红外传播与接收。

3部分 无线局域网的实现

    学习无线局域网标准的主要技术特点。以中规模企业网络为例学习WLAN的实现,包括用户和技术要求、规划、安装、运营和支持等方面。学习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4部分 无线个域网的实现

学习WPAN的标准与技术特点,包括蓝牙、无线USBZigbeeIrDA、近场通信。学习无线个域网的具体实现,包括无线PAN的技术选择、试验测试和无线PAN安全。

5部分 无线城域网的实现

学习无线城域网标准与技术特点及无线城域网的实现。

6部分 未来无线网络技术

了解主导边缘无线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状网络路由、网络独立漫游、吉比特无线局域网、认知无线电等。

7部分 无线网络信息资源

    了解WPANWLANWMAN标准资源。

第三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吴怡、朱晓荣、宋铁成等译、[]Steve Rackley著的《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现代交换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技术类的专业选修课,是为培养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类高等本科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联系密切。要求学生掌握交换与通信网的关系及基础概念、掌握各类交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切实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分析能力,从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郑少仁、罗国明、沈庆国、张曙光编写,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金惠文等 :《现代交换原理》(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张继荣等 :《现代交换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的教学,安排在高年级。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研究性教学与课堂表现。虽然每一章都有作业,但大部分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练习。自己认为达到目标即可。在课程进行的后半段,安排课程实验,实验结束组织综合性的实验考试。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题目类型:(1)概念或词语解释 ;(2)回答问题;(3)计算与分析题;(4)论述题或研究题。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关注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实验考试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最后再适当考虑平时作业情况。

《移动通信》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标及教学要求

移动通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详细地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的应用系统。主要概括介绍了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发展趋势,并对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知识有一定认识和掌握。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选用教材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啜刚、王文博、常永宇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系统,主要内容有: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我址等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CDMA1X简介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参考书:

1吴伟陵,牛凯编著, 《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杨家玮,盛敏,刘勤编著,《移动通信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纲要及要求

第一章  概论(4学时)

    §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2  移动通信的分类

    §3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面的基本概念。要求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移动中继方式和应用系统。

第二章  无线移动通信信道(6学时)

§1  自由空间的无线电传播

§2  阴影衰落传播的基本特性

§3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征

§4  电波传播损耗的预测模型

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播环境,重点介绍了无线信道,推导了无线信道中信号的瑞利衰落、多普勒频移等各种特性。要求掌握无线信道的模型、表征和分类,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等。

第三章  数字调制技术(4学时)

§1  数字调制技术

§2  扩频调制技术

主要介绍应用于现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字调制方案、扩频调制方案等不同调制技术。要求掌握QPSK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原理,最小频移键控的基本概念和调制原理。掌握伪随机序列的基本特性,和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和跳频系统的调制解调原理。

第四章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6学时)

§1  蜂窝小区的概念和特点

§2  切换

§3  干扰和信道容量

§4  核心网与接入网的概念

§5  信令

主要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几种重要组网技术。要求理解掌握切换,信令,核心网接入网等重要概念。

第五章  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技术(4学时)

§1  FDMA方式

§2  TDMA方式

§3  CDMA方式

§4  SDMA方式

§5  系统容量

主要介绍了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不同多址技术,要求掌握其概念。并且掌握FDMA,TDMA,CDMA的技术原理和系统特点,熟悉它们的系统容量分析与比较。

第六章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标准(6学时)

§1  GSM通信系统

§2  CDMA移动通信系统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介绍目前的几种移动通信系统,重点讲述它们的网络结构、功能和特性,以及信令协议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说明

本课程总计划学时48,其中教授课时为32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2-3次习题课,以多媒体教学进行高效和大信息量的讲授。并且安排16学时的实验课程。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说明

1、此课程属于原理性课程,每次课(2-3节)后的作业量约为4-7题;

2、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作业和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成绩评定法:平时占20%,实验占10%,半期考占20%,期考占50%

MATLAB基础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要求

Matlab基础及其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重要意义在于:(1MATLAB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计算机软件平台,通过对MATLAB的学习可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的交流,促使交叉学科的形成。(2)规范科技资料文档,让科技资源共享。(3)提高理工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掌握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的工作方法。(4)更新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内容,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处理实际科技问题、交换科技资料的有力工具。要求学生掌握MATLAB的核心部分(基础),学会利用MATLAB强大的软件包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二部分:教材与学习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由清华大学刘慧颖编写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MATLAB R2007基础教程》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l  Matlab使用详解:基础、开发及工程应用》,董霖,电子工业出版社

2  MATLAB仿真在通信与电子工程中的应用》,徐明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 Matlab实用教程》,高会生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纲要和课时安排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课时计划是每周3学时,总约22+10学时。学分2分。教师可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并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和交叉性很强的课程,需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数组、矩阵和数学运算实现对构建模型的仿真,并设计编写相应的程序,并通过使用GUISimulink、绘制二三维图形等功能实现在不同工程方面的应用。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Matlab编程基础以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一定量仿真实验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综合仿真实验和平时编程实验两大部分构成,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期末综合仿真实验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实验占总评成绩的50%

3)嵌入式系统方向

《单片机技术》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单片机是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工业智能仪器仪表、光机电设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家电等的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单片机技术》是为网络工程技术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是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后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正确理解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单片机程序设计和微机接口应用的基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单片机的软、硬件技术分析实际问题,为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备等领域的单片机应用和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原理和有关接口知识重要环节。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要求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和原理(6学时)

§2-2  单片机硬件结构

掌握内部存储器结构特点,特殊功能寄存器使用,内部CPU结构,内部I/O 特点。

§2-3  中央处理器CPU

掌握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存储器体系结构

本章重点:掌握单片机存储器结构特点

§2-5 并行输入输出口

§2-6 单片机的引脚及其功能

§2-7 单片机的工作的基本时序

第三章  单片机寻址方式、指令系统(4学时)

§3-1  寻址方式

§3-2  指令系统

本章重点:掌握单片机指令特点

第四章  程序设计(4学时)

本章重点:掌握单片机编程特点及程序设计基本要求

第五章  单片机中断系统(4学时)

§5-1  输入输出的控制方式

1.无条件传送方式

2.程序查询传送方式

3.中断传送方式

§5-2  单片机中断系统

五个中断源,两极中断嵌套,中断标志,中断控制字设置,中断响应、中断撤除,中断初始化。

本节重点:中断概念、中断初始化

第六章 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及串行接口( 8学时)

§6-1  单片机内部计数/定时器及其应用

1. 计数/定时器工作方式;

2. 计数/定时器控制字、初始化编程;

计数/定时器应用举例;

§6-2  单片机的串行接口

1.串行口工作原理

2.单片机内串行口应用举例

本章重点:计数/定时器应用,串行口应用

第七章  MCS-51单片机系统扩展及接口技术(6学时)

§7-4 管理功能部件的扩展

1. 键盘及接口

2. 显示器及其接口

3.键盘显示接口8279

§7-5  D/A转换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

1. D/A转换器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2. DAC0832芯片及其与单片机接口

3. A/D转换器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4. ADC0809芯片及其与单片机接口

三、实验内容(12学时)

实验一:I/O口输入输出

实验二:I/O口扩展

实验三:定时器应用

实验四:电子钟设计

实验五:D/A转换

实验六:A/D转换

四、考试方式

期末书面闭卷笔试。总成绩中包括期末考试成绩(50%)、实验成绩占(50%)。

五、与相关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六、参考教材

1. 李朝青等.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编译原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要求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类、网络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是在学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后开设的一门课。本课程目的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编译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及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即掌握编译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具有设计、实现、分析和维护编译程序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在学习了本门课程后,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代码生成等基本理论知识。虽然编译程序是特指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低级语言的软件,但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一般软件的开发技术及过程。

第二部分:教材与学习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由清华大学吕映芝、张素琴等人编写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编译原理》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l  《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陈火旺,国防工业出版社

2  《计算机编译原理》,张幸儿,科学出版社

3  《编译程序设计原理》,杜书敏、王永宁,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纲要和课时安排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课时计划是每周3学时,总约32+16学时。学分3分。教师可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并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编译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进行实践,即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构制编译程序。工作可以分散在整个学期中进行。词法分析学习结束,应组织学生编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学习结束编一个语法分析程序。全部的内容结束,具体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语言的编译程序。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但对高级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复习,而且对以后开发其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也是很有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仍要注意强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教学,仍要注意及时吸收计算机最新技术来丰富课程内容。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本课程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题目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的,一般每次课(2学时)由教师统一布置作业,总量达到10余次,每次作业均会批改(座号单双号)。

本课程的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考试题目的一般类型:名词解释、单选题、综合题等。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情况两大部分构成,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半期考以及实验。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5%,平时学习情况及实验占总评成绩的25%

《嵌入式系统》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该课程为网络工程专业嵌入式方向选修课,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嵌入式系统技术基本概念、特点、分类,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

主要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组成结构、硬件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开发流程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系统地建立起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和知识体系。

第二章 技术概述

本章主要对ARM技术进行全面论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ARM技术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建立起以ARM技术为基础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和以ARM核为基础的嵌入式SoC芯片设计的技术框架

第三章 ARM指令集

本章主要介绍ARM指令集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ARM指令的寻址方式并学会应用基本ARM指令编写简单的代码。

第四章 Thumb指令集

本章主要介绍Thumb指令集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Thumb指令与ARM指令的差异,明确Thumb指令的适用场合。

第五章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前面学过的汇编指令并结合C语言来进行嵌入式程序设计。首先介绍了伪操作、宏指令和伪指令等嵌入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然后讲述了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本章以实际例程中用到的C语言讲述了嵌入式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一个嵌入式C程序设计实例;对于嵌入式编程技巧和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也进行了简述;最后通过一个基于Embest IDE for ARM开发环境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与调试实例讲述了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和开发工具的使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嵌入式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

第六章 基于S3C44B0X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实例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基于S3C44B0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SAMSUNG公司的S3C44B0X片上功能很强大,是国内应用广泛的基于ARM7TDMI内核的SoC

本部分以S3C44B0X为例,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进行全面介绍,涉及片上基本功能模块及这些模块的应用开发;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基于S3C44B0XS3CEV40开发板设计,并对基于S3CEV40的启动程序开发进行了讲述。基于S3C44B0X的应用功能开发详见《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教程》。

通过这些嵌入式外围主要模块应用功能开发的学习,应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有一个全面了解。

第七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开发简介

本章主要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和μCLinux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述,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基于S3C44B0X的移植及应用开发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第四部分 教学用书及学习参考书目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 田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罗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源码公开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II(2 ). Labrosse J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出版

《嵌入式软件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嵌入式软件设计》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选修课程。其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是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技术,从基础方法、驱动模型、BSP/OAL、应用程序设计这4个方面来讲述嵌入式系统的软件架构和设计方法,包括程序设计基础,多任务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的I/O设备模型,驱动模型以及板级支持包的设计模型和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进行驱动、BSP和应用程序的相关设计。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张邦术主编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之思想与方法》,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 () Andrew Sloss等著,沈建华译. ARM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设计与优化.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2. 宋宝华著. Linux设备驱动开发详解.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何宗键著. 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学习部分:

一、嵌入式软件的基础方法,安排8学时

在程序基础方面,介绍嵌入式软件的设计要求、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剖析;在多任务操作系统方面,着重讨论与嵌入式软件设计相关的多任务环境、模块间同步与协同通信、驱动设计以及动态库设计中的可重入性等问题;在硬件基础方面,概要介绍ARM的汇编程序设计基础,以及与BSP开发紧密相关的CPU中断与异常的处理。

二、驱动模型,安排8学时

介绍驱动的通用模型,从驱动的层次结构,驱动与应用及与系统的交互,驱动种类,驱动的系统初始化、挂接以及内部实现例程的各种接口讨论驱动设计的一般概念。并结合LinuxWinCE等实际嵌入式操作系统,深入分析I/ O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内部数据结构、应用程序打开、关闭设备文件以及进行各种读、写、控制操作所关联的驱动实现,最后通过一个实例,介绍如何编写一个完整、复杂的驱动。

三、BSP/OAL,安排10学时

介绍BSP与驱动的区别与联系,从中断、异常、硬件I/O访问等核心要素,讲解如何设计硬件适配层的支持软件包,详细讨论了中断处理的完整架构,异常处理的向量表安装和分发机制,并通过Linux的启动过程和WinCEBSP开发,来说明如何进行实际代码实现。最后简要介绍LinuxWinCE的定制和移植方法。

四、应用软件设计,安排6学时

分别针对LinuxWinCE平台介绍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并通过平台的API讲解嵌入式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包括,多线程机制、进程间通信、网络通信、界面开发和数据库开发等,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本课程安排在四年级,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课时计划是每周3学时,授课16周,其中实验教学16学时,合计学时48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安排5个实验。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授课时采用黑板、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实践环节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力求使工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方式。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为动手实验考试,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完成一个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包括,驱动以及面向特定需求的应用软件,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案完成该设计,设计结果记入期末考试分数。

闭卷考试题目类型:软件设计题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的程度;考查学习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研究性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友情链接:
福建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 财务处 发展规划处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350117)